新闻动态你的位置:红树林娱乐平台注册 > 新闻动态 > 慈禧立光绪惹争议,张之洞献名折救驾,高明!
慈禧立光绪惹争议,张之洞献名折救驾,高明!
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05:36    点击次数:184

  

同治帝在1875年1月12日,本应迎接新年的紫禁城养心殿,却充满了哀戚。这位才亲政一年的君主,十九岁就离开了人世。他没有留下子嗣,因此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权力空缺。

江山由谁来承继?是按照古老的家规,在亲人之间寻求平衡,还是打破传统,寻找新的道路?一场关于国家未来的权力争夺战,正在无声无息中展开。在这场争夺中,掌握大权的慈禧太后,将如何掌控局势,她又将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阴谋?

同治帝离世,就像平静的湖面投入巨石,波涛四起。大清祖制规定皇位应子承父业。但同治帝无子,只能从他的侄子中选出新皇帝。

若同治帝有亲兄弟,事情便容易解决了。然而,实际上他没有,所以只得在道光帝的曾孙,即咸丰帝兄弟的孙子们中寻找人选。

宗室里本有合适人选,但慈禧太后却皱眉不悦。原因在于这位人选辈分尚可,但血统上有所不足。此人名叫溥伦,是咸丰帝哥哥奕纬的孙子。不过,溥伦并非奕纬亲生,他是从乾隆帝第十一子永瑆那边过继来的。

这样一来,溥伦的血脉关系就显得比较远,不符合慈禧太后的期望。

慈禧太后重视血统,表面上似乎有道理,因她是咸丰帝的皇后。若把皇位传给血统远的旁系,似是对先帝不敬。但考虑到慈禧一直有强烈的权力欲望,血统远近可能只是个理由。就算溥伦血统没问题,她为维持垂帘听政、牢牢掌控政权,可能也不会真考虑溥字辈的人选。

这事朝廷里头有识之士都知道,但慑于慈禧太后的强大权力,没人敢随便提出来。

尽管不敢直接说出来,但大臣们心里其实很不满。他们认为慈禧太后不按祖制选溥字辈,是公然违反规矩,对皇权有所图谋。不过,慈禧太后已经掌权好些年了,朝廷里外都听她号令。

有个好听的理由,她便坚决把帝位继承人的名单限定在咸丰帝的侄子们,也就是那些姓载的。那么,在这些姓载的侄子中,又有谁能让慈禧太后看中呢?

能够被列入名单的,一共只有三人:恭亲王奕䜣的两个儿子,分别是十八岁的载澂和十一岁的载滢。以及醇亲王奕譞的儿子,年仅四岁的载湉。在这“三选一”的问题上,慈禧太后充分暴露了她的权欲和私心,也让这场看似简单的选择,充满了暗流涌动的权力斗争。

通常,国家需要有年长的君主来稳固国家。十八岁的载澂,按理说应该是三人中最适合当继承人的人选。但慈禧太后却认为载澂最先不合适。提到载澂,慈禧的言谈中总流露出难以隐藏的厌恶。她认为,自己的儿子同治帝就是被载澂所害。

若非载澂诱导,同治帝不会逃离皇宫,沉迷花柳,染上恶疾。若非染病,即便得天花,同治帝也不至于无药可救。慈禧太后对此怀恨在心。即便为了国家,她也能暂时放下个人恩怨,但绝不可能将皇位传给这样一个行为不检的人。

十八岁的载澂是恭亲王奕䜣之子。慈禧太后视恭亲王为掌控皇权的最大隐患。若将皇位传给已至亲政年龄的载澂,父子联手可能稳固皇权,掌控朝政。如此一来,她不仅会辜负曾与恭亲王共同为皇位奋斗的咸丰帝,而且继续垂帘听政的机会也将不复存在。

十一岁的载滢遇到类似难题,而且他模样不起眼,老是要吃药,显得很平庸没本事。

相比载澂和载滢,醇亲王奕譞的四岁儿子载湉成了慈禧太后最想选择的人。载湉还是个小孩,如果立他为皇帝,慈禧太后就能轻松掌控朝政至少十四年。她还能按自己的计划将他塑造成一个任她摆布的木偶。就算载湉长大后自己管理国家,也始终无法摆脱她的控制。

醇亲王和恭亲王性格迥异。自辛酉政变之后,慈禧太后与恭亲王的关系,表面上看是共同掌权,实际上则是争夺权力的对手。醇亲王则是慈禧太后特意培养的,用以对抗恭亲王的存在。他们之间是主仆关系,慈禧太后能轻易得到醇亲王的忠诚。

关键在于,醇亲王的妻子,也就是载湉的母亲,是慈禧太后的亲妹妹。载湉因此成了她的外甥,这层血缘关系无人能比,非常关键。因此,尽管慈禧太后选载字辈看似是迫不得已,但实际上,她从一开始就只考虑了载湉这一个人选。

当时要顺利处理这件重大事务,慈禧太后遇到了不少困难和挑战。立一个四岁的小孩为皇帝,不仅会遇到朝中大臣的疑问,还要应对皇族内部的诸多不满和反对。慈禧太后擅长在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中找到解决之道,消除危机。她决定立载湉为帝后,首要任务是处理皇族内部的指责、不满、嫉妒,甚至愤怒的情绪。

慈禧太后巧妙应对,看似无痕迹却非常高明。她和醇亲王紧密合作,连续编排了多出令后人津津乐道的宫廷戏剧。那么,她具体是如何克服家族内的反对,为载湉的继位扫清障碍的呢?

公布新皇帝人选的日子,醇亲王和其他几位亲王及军机大臣一起进宫,跪着听两位太后宣布继承人的决定。在这场戏中,醇亲王的表现最为引人注目。当他得知儿子被选为继承人时,他首先痛苦地叩首哭泣,随后昏倒。苏醒后,他依旧继续那出苦情的戏码,多次恳求太后取消这个决定,场面显得他异常可怜。

这当然是在演戏,慈禧太后也绝不会真的答应醇亲王的哀求。第二天,按照慈禧太后秘授的台本,醇亲王上折表示:“请开缺一切差事,为天地留一虚糜爵位之废王,为宣宗成皇帝留一顽钝无才之子。”这一出戏,意在堵住恭亲王一众的嘴,慈禧太后当即按下了绿灯。

然而,这还没完。第三天,醇亲王再次上折表示:“只保留一个空爵位,今后永远不再增添任何头衔,为防止将来有小人幸进,请存此疏,以为凭证。”这一出戏,一半是醇亲王的心声,用意在于打消慈禧太后对他的猜忌,表明自己即便作为新皇帝的亲生父亲,也绝无任何非分之想。另一半,则是慈禧太后的意思,用意在于消除朝堂上的杂音,让那些对载湉继位持有异议的大臣,无话可说。

恭亲王奕䜣对慈禧太后不选他儿子而选载湉十分不满。许多朝臣也对慈禧违反祖制的行为表示反对。但慈禧太后的强势和醇亲王的谦卑表现让所有人都深感触动,连恭亲王也无法公开反对,只能默默接受。这样一来,载湉继位的障碍基本被扫清。

不过,慈禧太后面临的问题并未结束。既然她儿子同治帝虽然当了十多年皇帝却无子嗣,作为皇帝的母亲,她理应给朝廷提供一个让大臣们都能接受的解释。

此事不易解决,慈禧太后向来机敏。她试图用含糊其辞的方式,轻轻带过这个问题。同治帝去世后,慈禧太后以两宫太后身份,发布了一道命令:“载湉成为文宗显皇帝的子嗣,继承皇位,等他有了皇子,再让他继承先帝。”

颁布完旨意后,慈禧太后立刻在紫禁城太和殿为载湉举办了登基仪式。于是载湉成了光绪帝。大清两百多年,十代都遵循的传子家规,最终被这位叶赫那拉氏的女子终结。

然而,事情真的就这么结束了吗?表面上,君臣之间似乎相安无事,但实际上,慈禧太后这个模棱两可的说法,根本没能糊弄过去。朝臣们私下里时常议论,太后懿旨上说“俟嗣皇帝生子即承继大行皇帝为嗣”,这到底是什么意思?这其中,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?又将引发怎样的朝堂风波呢?

光绪五年,一件出乎意料的事故,使得慈禧太后努力隐藏的冲突,在朝廷和民间都显露了出来。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

Powered by 红树林娱乐平台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

Powered by365建站